中国机器人公司排名榜
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十大领先企业如下:
1. 新松机器人: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是中国科学院下属企业,主要业务围绕机器人技术,提供包括工业4.0在内的全面解决方案,并作为国家机器人产业化基地发挥重要作用。
2. 埃斯顿自动化:成立于1993年的南京埃斯顿自动化公司,拥有国际级的研发团队,产品涵盖伺服系统、变频器、PLC、触摸屏和运动控制系统等,致力于提供以Trio控制系统为核心的集成智能单元产品。
3. 埃夫特智能装备:安徽埃夫特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的企业,具备为客户提供跨行业解决方案的能力,是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的主要参与者之一。
4. 华中数控: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自1994年成立以来,依托华中科技大学资源,专注于数控技术,为教育、机床和自动化领域提供高精尖解决方案。
5. 广州数控:广州数控设备有限公司自1991年成立以来,已发展成为一个集科研、教育、工业和贸易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被誉为中国南方的数控产业基地。
6. 新时达机器人:上海新时达机器人有限公司,作为一家高科技企业,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核心技术,以高品质机器人提供商为目标,其产品和技术均已达到国际标准。
7. 配天机器人:配天机器人公司专注于工业机器人和核心零部件的研发,提供行业自动化解决方案,拥有从控制系统到电机的完全自主研发能力。
8. 启帆工业机器人:广州启帆工业机器人有限公司自2014年成立以来,专注于工业机器人本体的研发,产品适用于多种特殊环境,具有丰富的特种机器人工程经验。
9. 时代科技:北京时代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自2001年成立以来,主要从事焊接设备及自动化系统的开发与销售,为多个行业提供先进的技术解决方案。
10. 图灵智造:上海图灵智造机器人有限公司自2007年成立以来,依托上海交通大学的研究实力,提供包括机器人本体和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在内的技术服务。
工业机器人在中国发展情况如何?
鲲鹏区域与产业新发展联盟对机器人的产业发展一直高度关注,近日,在联盟秘书处智行院举办了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研讨会,围绕机器人产业发展趋势、园区建设等问题进行了研讨、交流。
以下基于研讨会内容整理,全部内容共分为四部分,本文为第二部分:“机器人产业发展情况(二)——中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现状”。
一、中国已连续三年成为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市场
图12010~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情况
国内机器人市场情况分析,中国本土市场工业机器人销量从2010年的1.5万台到2015年的6.9万台,2016年销量将近9万台。2010年工业机器人销量同比增长170%,反映出2008年金融危机产生的金融萎靡导致企业经营成本进一步缩减和优化,企业意识到可以采取工业机器人进行智能化改造以节约经营成本。
2008年以后,中国国内企业开始大量的购买工业机器人,同期国外机器人企业因为国内企业的大量购买得到新一轮发展,例如库卡在2008年濒临倒闭,由于中国大陆市场的一些工业企业的智能化改造,救活了库卡。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近几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很大,但2015年的6.9万台工业机器人中属于中国本土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企业销量仅有两万多台,而且还是中低端的市场,可以推断高端的市场还是由国际工业机器人企业垄断。
图2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主要应用行业销量占比
对2015年国内市场工业机器人的应用行业占比分析,与国际市场占比类似,汽车制造占比30%以上,电子行业占比20%-38%,但汽车制造几乎没有中国本土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国家及国家发改委也在努力推动本土的工业机器人企业产品向汽车制造延伸。
图3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
对2015年全球主要国家及地区制造业工制造业工业机器人密度分析,世界平均69台/万人是指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所拥有的工业机器人的台数。可以看到最高是韩国每一万名制造业相关的工人拥有531台工业机器人,韩国的汽车行业非常发达且汽车行业都是应用工业机器人最多的企业,所以韩国的工业机器人密度非常高。
同期中国每1万名制造业工人拥有49台工业机器人,这个匹配量远远落后于当前经济发展水平所应该用的匹配量,说明中国工业机器人将来的市场是非常大的。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落后很多,德国是300台/每万人,我国是50台/每万人,相差六倍的关系;德国提出“工业4.0”,我国提出“中国制造2025”,想达到德国制造业的程度的话,中国需要更多的依靠机器人产业。
图42010~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情况
对于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来说,2012年的时候国内机器人销量是0.3万台,2015年销量2.2万台,而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售量6.9万台,差距相对明显。但近几年国家层面各个部门也在政策方面努力推动国内本土机器人企业的推广应用。
二、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不断发展壮大
表1中国工业机器人骨干企业
通过表1,对国内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机器人本体、系统集成进行比较分析:控制系统可以看出沈阳新松、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慈星股份是国内骨干企业,其中慈星股份、南京埃斯顿、沈阳新松是上市公司;伺服电机中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新时达、汇川技术是骨干企业,其中汇川技术也是上市公司;减速器中南通镇康、苏州绿的、浙江恒丰泰等,其中做的比较好的是南通振康、苏州绿的,但不是上市公司;机器人本体中产量或者产销量达到一千台的有沈阳新松、广州数控、安徽埃夫特、广州起帆;系统集成也是以沈阳新松、唐山开元、广州数控、长沙长泰等为骨干企业。
工业机器人的三大核心部件、本体的生产以及系统集成,可以看到国内沈阳新松、广州数控、南京埃斯顿、安徽埃夫特涉及机器人制造领域广、技术水平高,综合成本低,从而使得具有明显的竞争力。
图52013~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销量占比
对比国内工业机器人市场中外资品牌与自主品牌所占的市场份额发现,从2013年到2015年国内机器人的自主品牌所占市场份额逐渐扩大,从25%→28%→29%。
图62013~2015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价值量占比
结合图5、图6,以2015年数据分析,2015年国内自主品牌的工业机器人占的市场份额是29%,但是它的市场价值量只占了17%,那说明国内自主品牌产品基本上处于中低端的市场。
通过图7可以看出,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生产企业主要分布在以上海、苏州、南京等为中心的长三角经济圈,以广州、深圳、东莞为中心的珠三角经济圈,以北京、天津、青岛为中心的环渤海经济圈,以沈阳、哈尔滨为中心的东北地区,以及重庆、长沙、武汉、芜湖等为代表的中西部地区;沈阳、上海、深圳、重庆的中心效应较为明显。国内的龙头企业从北向南是沈阳新松、南京埃斯顿、安徽芜湖埃夫特、上海新时达、广州数控。
图7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典型企业分布图
虽然中国工业机器人起步较晚,但近年来,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快速发展,目前中国已经超越日本成为全球工业机器人销售量最大的国家。主要影响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的原因在于:国内劳动力价格上涨,产品质量提升,制造业企业迫切需要“机器换人”,国家对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重视与支持,包括:德国工业4.0、日本机器人新战略、美国先进制造业伙伴计划、中国十三五规划与《中国制造2025》。伴随着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的技术突破,国产机器人成本有望大幅下降等因素都驱动着我国工业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那么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格局是怎样的呢?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全面深入发展,产业面临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双重压力,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的快速健康发展以及与传统行业的结合应用,必将进一步促进中国由‘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的转变。”无论是从顶层设计还是具体产业规划,机器人产业都受到了极大的关注与支持,发展目标和路径清晰,发展前景广阔。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国际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联盟自成立以来发表了大量关于机器人产业的研究成果,正逐渐成为引领和推动中国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据相关数据显示,2015年市场工业机器人将达7500台,同比增长36.6%,整体而言,机器人市场需求只增不降。在多种因素的引诱下,工业关节机器人产业的发展速度将再次提速,步入历史上的第二个繁荣发展期,或将比第一次浪潮还将巨烈。总结下来,四个方面可以看出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格局:
1.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不断扩大,工业机器人在汽车、电子、食品加工、非金属加工、日用消费品和木材家具加工等行业应用快速增长。
2.随着人机协作趋势的发展,那么小型的机器人几乎成为各家企业发展的核心产品,如小六轴关节机器人、SCARA机器人成为企业的新卖点和市场增长点。
3.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整合三种模式:实业模式、投资模式,“企业+基金”模式。三个不同的模式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就是在不同的约束条件和因缘际会下、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方向,共同走向产融结合,贯通产品经营与资本经营的互动和循环,一步步实现企业成长,推动着产业整合。
4.同质化与价格战。国产机器人市场刚起来就硝烟弥补,以6kg一下六轴坐标机器人为例,2015年部分企业降价达30%之多。
作为工业机器人的品牌厂家,博立斯随时关注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格局,跟随工业机器人的发展步伐,投入更多的资源以研发、生产出更加优质的工业机器人设备,博立斯主要的产品包含了:数控车床机械手、上下料机械手、多关节机器人、桁架机械手、冲床冲压机械手、五金冲压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码垛机器人等数控、冲床周边自动化设备。博立斯多年来已为众多企业解决自动化生产的问题,是一家经验十足的智能化设备企业。
随着人口红利逐步消失,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根据工信部消息,到2020年,我国将形成较为完整的工业机器人产业体系,高端市场占有率达到45%以上。
目前,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主要集中在汽车工业和电子电气工业、弧焊机器人、点焊机器人、搬运机器人等在生产中被大量采用。
下面我们将从技术角度,谈谈工业机器人当前的优劣势。
1.通用性
工业机器人可编程,支持多自由度运动,因此应用较灵活。虽然不及人类,但相对于很多工业自动化常见的专机(专为一类工业应用或一家客户定制的机电集成方案),工业机器人还是灵活多了。工业应用改动不太大时,是可以通过机器人重新编程来满足新的需求,而无需在硬件上再做大量投资。但相应的,它的相对不足会是效率。毕竟专机是为一个应用定制的,因此虽牺牲通用性但实现了效率优化,在产量这个客户非常关心的指标上能完成地很好。
2.机电性能
工业机器人普遍能达到低于0.1毫米的运动精度(指重复运动到点精度),抓取重达一吨的物体,伸展也可达三四米。这样的性能虽不一定能轻易完成苹果手机上一些“疯狂”的加工要求,但对绝大部分的工业应用来说,是足以圆满完成任务。随着机器人的性能逐渐提升,以前一些不可能的任务也变得可行起来(如激光焊接或切割,曾需要专门的高精度设备来指导激光的走向,但随着机器人精度的提升,现在也变得可依赖机器人本身的准确运动来代替了)。但相比传统高端设备,如高精度数控机床,激光校准设备,或特殊环境(高温或特低温)设备等,工业机器人尚力不能及。
3.人机合作
传统的工业机器人是关在笼子里工作的,因为它实在危险(想象一个抓着几十或几百公斤的家伙以四米每秒的速度甩着,谁也不想靠近吧)。主要原因是一般机器人,基于成本与技术的考虑,不会集成额外的传感器去感知外部的特殊情况(如突然有人触碰),它只会“傻傻”得照着人类编好的程序日复一日的动着,除非有外部信号告诉它停止。所以常见的方案就是为机器人配备笼子,当笼子门打开时,机器人收到信号便自动暂停。对安全的考虑,自然给机器人集成带来了很多额外的成本,笼子可能并不贵,但毕竟要为此仔细考虑产线排布,增加产线面积,改变人机合作方式等,从而影响生产效率。所以最近比较受关注的工业机器人都以能安全地和人一起工作“为荣”,如RethinkRobotics的Baxter,UniversalRobots的PR系列,以及很多传统工业机器人巨头(ABB,kuka,Yaskawa等)的半概念半成品的机器人。而从产业需求看来,已通过传统工业机器人解决了对精度速度重量等自动化需求后,也的确是时候开始满足人机安全合作了。
4.易用性
传统机器人的工作本质就是不断地走一个个的路径点,同时接收或设置外围的I/O信号(老和其他设置如夹具,输送线等合作)。而指导机器人这么做得过程,就是机器人编程。几乎每一家领先公司都有自家的编程语言和环境,从而需要机器人操作者参加学习培训。当机器人适用范围增广后,这个成本开始显现了。
这些厂商是有理由维护自家的编程环境的,一来工业机器人四十年前就开始规模化做了,那时还没有什么面向对象等现在广为熟知普遍认同的主流先进编程理念,二来萌芽阶段自家技术难免会和竞争对手不同,维护一个编程方式也无可厚非,三来因为他们的大客户往往也是传统的工业大客户,如大汽车厂商,这些客户求稳,自然不希望你机器人过几年就赶个热潮变换编程方式,搞得他们还得扔掉几十年的经验,重新花大钱培训学习。
当然在业界,大家早已思考编程可否做的直观简单些,但在传统厂家中除了一次次地概念性的展示外(如利用外骨骼,3D图像,虚拟现实,iPhone等等),一直没什么商业实用进展,以至于大家再听到“简易编程”等关键词都想吐了。
但庆幸地还是有后来者敢于挑战,也从零开始做出成就,并成为被认可的卖点。
不管怎么,机器人的易用性开始得到重视,如何能让人不经任何(或过多)培训,就能像玩iPhone一样很快玩转机器人,已经变成大厂商们开始大力投资的方向来。
供给端:工业机器人产量大幅增长
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中国工业经济展现出了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工业机器人行业表现逆势上扬。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6.30万套,同比增长44.9%。
需求端:
——工业机器人销售规模增速近20%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根据IFR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规模达到422.5亿元,同比增长18.9%。2021年底,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科技部等15部门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在“十四五”时期迈向中高端水平。
《规划》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预计到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规模将达到1051亿元左右。
——工业机器人出货量居世界首位
据IFR《世界机器人2021工业机器人报告》显示,中国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为168400台,强劲增长20%,居世界第一位。
——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
2020年我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到246台/万人,是全球平均水平的近2倍。
——垂直多关节机器人占据半壁江山
从机械结构看,据MIR统计,2020年垂直多关节机器人在中国市场中的销量在各机型中依然位居首位,全年销售总销量的63%;SCARA机器人全年销售占比为30%;另外,协作机器人与Delta机器人销售占比分别为4%与3%。
综合来看,近年来,在国家政策的支持下,我国工业机器人密度不断提高,产量和销售额逐年增长。未来,随着工业机器人国产化进程加速,工业机器人行业发展空间巨大。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工业机器人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